奶疗新闻
冬季如何调理肠胃
冬季气温是导致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。冷空气刺激胃肠,常会使人们的肠胃出现问题。其次,寒冷的冬天人们偏爱吃一些辛辣、油腻的食物,如四川火锅、麻辣烫等。一般人往往认为这些都是暖胃、健胃的食品,实际上辛辣、热烫等刺激性食物是诱发胃肠病突发的重要因素。加上餐桌上冷热食物混杂,频频喝酒喝饮料,更容易使人出现腹痛、腹泻、腹胀等胃肠不适症状。
早期症状不容忽视
胃肠病是常见病多发病,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%左右。年龄越大,发病率越高,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为多见。
那么,胃肠疾病都会有什么表现呢?一般来说,胃肠疾病的早期症状都有如下表现:胃部不适,打嗝、嗳气、消化不良,进而出现腹部胀满、恶心、疼痛、烧心、反酸等,有的患者大便干燥,有的患者则相反,出现便溏,多数患者怕冷。如果出现这些症状,则说明你可能得了胃肠疾病了。
另外,冬季人们往往过多强调进补,于是食不停口,过多进食高热量、高胆固醇食物,同时还会吃一些炖品,这些炖品往往都是油腻食物,吃多了会加重肠胃的负担;而不停地吃东西也会使肠胃得不到正常休息,导致消化不良,胃部不适、胀气等。最后,冬季天冷,人们的户外运动减少。身体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也会影响消化功能,造成食欲不振、胃肠功能紊乱等。同时,运动少了,胃肠蠕动也会减慢,稍微多吃点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。
冬季饮食应遵循“秋冬养阴”、“养肾防寒”、“无扰乎阳”的原则,饮食以滋阴潜阳、增加热量为主。针对消化系统还很脆弱的婴幼儿童来说,成人化的进补还不太适合,那么就需要专门的婴童调理肠胃的食物了,但总的来说冬季进食遵循的规则还是一样的。
黏硬、生冷的食物多属阴,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。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,进入肠胃后,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;食物过寒,容易刺激脾胃血管,使血流不畅,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,有损人体健康,因此,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。
饮食+药物,两手都要硬
患有胃肠疾病的病人饮食一定要有规律。规律的饮食,有利于主管消化道蠕动和分泌的植物神经系统有规律的活动,而当饮食不规律时,比如饮食不能定时、定量,饥一顿、饱一顿等,自然会引起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失调,导致相应的胃肠疾病产生。春节期间吃吃喝喝,易暴饮暴食,加上生活不规律,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的高于其他时期,期间可导致胃肠炎、消化性溃疡、急性胰腺炎等疾病。因此春节假日期间应该保持一日三餐,饭吃八分饱,少吃零食,切不可暴饮暴食。节日期间由于饮酒过多而发病的人也相当多。酗酒容易导致胃出血、中风、胰腺炎发作及肝病加重,因此,节日期间切莫贪杯。此外,胃肠有问题的朋友也可以试试“朝盐晚蜜”的方法调理肠胃,即早喝盐水晚喝蜜水,这个方法尤其适合于冬季时节。清晨起床后空腹喝1杯淡盐水,有利于降火益肾、保持大便通畅、改善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。而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—20毫升,用温开水调服,不仅可以健脾和胃、补益气血,还有镇静、安神、除烦的作用。
中医认为,冬季选用温补中药,可增强人体脏腑活力,不仅有益于这一时令的防病强身,还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。通过中医养生调理,还能改善女性血气虚弱、容颜衰老等问题。奈瑞儿养生专家梁小姐指出,很多人都会有虚不受补的情况出现,“虚不受补”即患者体虚,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。主要原因是脾胃虚弱。由于胃的消化与脾的运化功能差,而补品又多为滋腻之品,所以在服用后,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,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,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。而体虚又分为很多种类,包括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等,针对个人的体质决定补什么才是关键。
气虚:表现为动则气短、气急无力。怕冷的感觉不明显。
血虚: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。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、失眠多梦、神志不安等。肝血不足则表现为面色无华,眩晕耳鸣,两目干涩,视物不清等。
阳虚:表现为身寒、肢冷、小便清长、消化不良、便稀。
阴虚: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,盗汗、颧红、消瘦、舌红少苔等。
在众多的补益药之中,针对气虚、血虚、阳虚、阴虚等四种体虚的证型,选用补益药中的“四大名补”——人参、阿胶、鹿茸、冬虫夏草将大有裨益。